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47章(2 / 5)

在最紧要的事是户籍 。

整理户籍才有赋税 , 赋税才是国家的根本 。 户籍和土地政策绑定 , 也和现在正在执行的府兵制绑定 。 李玄霸要把大唐在中原推行的均田制推行到整个交州 , 才能以交州为中心 , 把大唐的户籍土地赋税征兵政策缓慢地推行到整个岭南的直管州 。

只有最基础的户籍赋税征兵政策与大唐统治核心地域看齐 , 岭南才算融入了大唐 。

大唐的均田制基本延续自大隋 , 大隋的均田制却不是照搬北魏 , 而是和北齐相似 。

北魏的均田制为了保障豪强的利益 , 宣布奴婢也能授田 。 奴婢授田无限额 , 豪强可以通过薄奴 , 无限制地分得田地 。

大隋为了补足这个漏洞 , 学习北齐 , 奴婢不授田 。 为了安抚豪强 , 大隋给每丁授予二十亩桑或者麻永业田 , 可以买卖 , 以便于豪强花钱兼并土地 。 奴婢只每五口授

予一亩园宅地建房子 。

但大隋大量给诸王和官吏赐予永业田 , 且永业田不限制为桑麻 , 导致百姓在隋文帝院年就已经无地可分 。

那时还是刚直之臣的苏威曾经进言 ,“ 欲减功臣之地以给民 “, 被隋文帝驳回 。

苏威的心是好的 , 但这件事注定不可能成功 。

无论哪代王朝都是与功臣 、 土大夫共治天下 , 安抚住官员为皇帝卖力 , 远远比几个饿死的平民重要得多 。 何况平民百姓没田 , 又不是不能去豪强家里当佃农和奴婢

大唐的均田制也有一样的弊端 。

在原本历史中 , 因李渊过分宽待功臣 , 李世民又因玄武门之变上位 , 也需要安抚旧臣 , 所以大唐的均田制比起大隋更加倾向于豪强 。

除了慷慨地给功臣授永业田之外 , 大唐连永业田之外的口分田也能自由买卖 ,

几乎敞开了土地兼并的大门 。

若前一年没有丰收 , 到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借贷粮食以度日 。 大唐初年的君臣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, 贞观年间农村高利贷年利已经超过百分百 。

直到开元年间 , 唐玄宗才下令约束农村高利贷 , 规定每月取利不超过六分 。 但对农人而言 , 六分也很致命了 , 还不起高利贷就只能卖田 。 唐朝的均田制在唐玄宗时就几乎已经瓦解 。

这一世李世民登基是民意推举 , 不需要看太多旧臣豪强的脸色 。 又有李玄霸提醒 , 大唐的均田制政策几乎延续自大隋 , 没有再开口分田也能售卖的口子 , 并以官方的名义提供青黄贷 , 控制民间高利贷 。

大唐均田制的恶化情况有所缓解 , 但不多 。

李世民不可能不给功臣授予永业田 , 也不可能完全关闭百姓永业田可以买卖的口子 。

在封建时代 , 就算百姓再重要 , 皇帝也是要靠士人治理天下 ( 将军也属于士

A) .

为官时再有抚民事迹的士人 , 也不会认为自己和平民百姓是一样的 。

如宋时王安石行 “ 免役法 “, 从此官员要求农人去家里服役就得给铉 , 苏轼就 F

对道 , “ 土大夫捐亲戚 , 弃坟蔚 , 以从宦于四方者 , 宣力之余 , 亦欲取乐 , 此人之至悲也 。 若凋弊太甚 , 厨传萧然 , 则似危邦之陋风 , 恐非太平之盛观 “。

苏轼曾写过许多怜惜百姓的诗文 , 当地方官时也有政绩 。 他都认为士大夫让百姓免费到家里服役 , 以便于自己取乐是正常的 , 皇帝不这样做就是 「 危邦陋风 “, 可见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普遍想法 。

在如此的生产力下 , 人才都在士人阶层 , 就算提拔新的人才 , 也会变成新的士人阶层 。

连废除百姓免费到官宦家服徨役都这么难 , 涉及最基本利益的土地 , 李世民和李玄霸即使知道如今推行的均田制的弊端 , 也只能先推行着 。

反正还是那句话 , 相信后人的智慧 。 如果后人的智慧都靠不住了 , 那大唐也差不多要亡了 , 他们这些者祖宗都死了几百年以上了 。

李玄霸认为大唐的均田制已经够惠及豪强 , 几乎给豪强兼并土地只套了一条一扯就断的草绳 。

在二哥统治时期吏治清明 , 均田制还能顺利运行 。 等换了个不太在意百姓的深宫皇子当皇帝 , 基层肯定会和豪强狼狐为奸 , 就算口分田也能假借永业田名义买卖 。

青黄贷更是只会成为敛财的手段 。

但交州一些豪强当土皇帝当习惯了 , 连套条细绳子都不肯 。

李玄霸在走街串巷练习交州土话时 , 也打探了交州豪强对均田制的接受情况 。

碰巧的是 , 真心支持李玄霸商路政策的豪强 , 对推行均田制很积极 , 甚至主动帮贫困农人开辟荒地 ; 不信李玄霸的豪强 , 也对均田制很抵触 。

李玄霸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